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新闻 >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已阅读2021-01-07 06:01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近年來,很多工業遺產“變身”創意園區、景觀公園、博物館,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打卡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承載著城市記憶,刻印著發展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

近年來,很多工業遺產“變身”創意園區、景觀公園、博物館,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打卡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承載著城市記憶,刻印著發展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正是對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貫徹落實。

文化的力量、記憶的溫度,讓那些被歲月侵蝕的斑駁“帶”,因吸收時代元素而煥發嶄新容顏,成為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多彩“秀帶”。讓我們走進這些老廠房、老建築,見證它們如何釋放活力、溫暖人心。

【一線講述】

楊浦舊遺存,為“人民城市”添生機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人們在上海楊浦濱江散步。 新華社發

講述人︰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 徐 進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楊浦人,作為楊浦濱江這片土地發展變遷的見證者、建設者、親歷者,每次提及往事,心頭總涌動起不少感慨與興奮。

2014年,我參與到楊浦濱江的開發建設中來。在勘測調研中,我發現很多工廠已經停產,隨處可見高聳的圍牆、布滿跡的金屬大門、廢棄的輸煤廊道以及碼頭上靜靜豎立的系纜樁……這些工業時代的標志飽經滄桑,帶著那段歷史的記憶豎立到今天。我一下子就被它們的強大氣場吸引住了,期待著通過規劃設計,把工業遺存粗獷外表下的豐富內涵表現出來,既延續其文化特質,又賦予它們新的活力。

後來,根據市政府要求,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公司決定︰楊浦南段濱江建設要在立足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核心理念基礎上,堅持百年工業傳承這個內核,以有限介入、低沖擊開發的模式,打造原真、復合、生態的後工業生態公共空間。這個理念,正與我心中的“濱江模樣”不謀而合。

方向明確後,項目立即上馬。其間發生了些小插曲。比如,一些老企業不同意把廢棄的塔吊、金屬設備留在現場,想拆除帶走。于是,我們上門反復溝通,把建設理念、構想等一一講清。當他們得知開發是為了給城市留下工業文化、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時,便逐漸同意了,還積極介紹工廠的歷史,主動提出再留下一些合適的展示設備。比如上海船廠內部4棟歷史建築以及兩座建造歷史可追溯至1903年的船塢,就是我們通過協商“搶救”下來的重要遺產。

在籌建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工業遺址的特點,在符合實際條件的基礎上打造後工業時代的水岸風貌,營建適宜居住的生活環境。這里,舉兩個例子︰

位于工程範圍最西端的原國棉九廠遺址,從廣德路至松番泵站東南側保留了大量歷史建築。我們把該區域功能定位為時尚工業的創意舞台,保留新一棉紡織有限公司原有廠房,改建成演藝中心,將新一棉南側場地設計為臨時秀場。濱江原防汛牆退後形成兩級水岸空間,使得濱水空間更加親近江水。北部則留下楔形綠地,拓展生態空間。

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有一座單層倉庫,我們修建時發現外牆的爬山虎已經與牆壁“共存共生”,而成片的爬山虎也承載了很多老工人的情感寄托。我們當即決定,不僅要把內外兩個牆面保留下來,還要保留這片綠植。現在,周圍的居民會時常坐在爬山虎下閑話家常、回憶往事。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曾來到楊浦濱江,指出“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並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相信在這片歷史與現代、生活與生態交融共生的土地上,人民的城市必將處處充滿溫情,遍地孕育生機。

【一線講述】

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會客廳”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從“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游客在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觀看“木炭車”復制品。光明圖片

講述人︰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副館長 李子軍

柳州是一座擁有百年工業歷史的城市,該如何留住城市的工業記憶?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利用柳州第三棉紡織廠舊址建設柳州工業博物館,在老廠房上建起城市“會客廳”,集中呈現工業遺存。

決定一出,頓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計劃建設工業博物館的160畝土地,與柳州市政府辦公地點只相隔一個市民廣場,地產界的估價在每畝600萬元以上,合計就是10億元。與此同時,建設工業博物館還另需一大筆財政投入。在地方財政還相當倚重土地收益的時候,如此大手筆投入文化設施建設,值不值得?面對爭議,市委市政府十分堅定建館的設想。因為,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單在于GDP、財政收入增加多少,而在于對城市有沒有認同感、自豪感。工業博物館正可成為彰顯、繼承工業傳統與思維的城市象征,凝聚起一份堅忍不拔的精神力量。

于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任務開始了。作為全國第一個城市綜合性工業博物館,其籌建沒有什麼可參考的樣本;更困難的是,除了作為場館的遺址建築外,少有工業文物“家底”。幸運的是,博物館建設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征集展品,靠的是市長親筆寫給企業家們的信,靠的是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分發的工業遺產保護宣傳冊,靠的是市民們捐贈的文物。博物館靠著大家的努力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起來,很多展品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

比如,3張特殊的“火車票”。50多年前,上海市恆業帆布廠南遷援建柳州,原第三棉紡廠工程師袁家榮當時還是個孩子。他記得,一家三口舉家遷往柳州,出發前,母親告訴他,“祖國需要我們去支援建設”,並把一張印有“635”數字的布質車牌交給袁家榮,叮囑他別在胸前,只要戴著這塊乘車牌,一家人就可以坐火車去新家了。到柳州後,他才知道,原來635是母親工廠的編號。50多年後,袁家榮把一家三口的三張乘車牌捐贈給博物館,成了那段歷史的時代印記。

又比如,一台20世紀70年代的刨床。2013年,來自柳州第三機床廠的老職工郭師傅說要捐贈一台他們廠當年造的刨床,以銘記工人們的奮斗精神。兩個月後,郭師傅來電告知,已在廢舊設備市場找到了他們廠1973年生產的牛頭刨床,商家出價7000多元。我們當即表示如果資金有困難,可由館方出資購買。但他婉謝了,回去便召集工友集資買下了這台舊機器。現在,這台刨床就擺放在工業歷史館一樓展廳。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